学术交流:邵乐《〈史记〉中的理想人格——以屈原、孟尝君、陈胜、韩信为例》

发布者:文学与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4-02-02浏览次数:10

编者按:全国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2023年11月11日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隆重召开。我校教师与学生以文参会,其中,教师投稿14篇,学生投稿25篇。近期,对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史记论丛》第19集的主要观点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术交流栏目陆续编辑发布,供大家学习借鉴。

汉武帝时期诞生的伟大历史著作——《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创作出这部鸿篇巨制。经历了李陵之变,司马迁身心遭遇了巨大的创伤,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发愤著书,带着史官应有的高度责任感将自己的游历见闻和历史见解写进书中可以说《史记》的成书,本身就具有崇高美。本文从《史记》人物群像的刻画中,探究其中悲剧性人物背后所蕴含的崇高精神,主要以屈原、孟尝君(信陵君)、陈胜、韩信为例。透过《史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忧国忧民、志高行洁的屈子形象;透过《史记》,我们可以看到战国四公子”好客养士等美好品质。此外,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司马迁仅用几十个字,就成功地将陈胜塑造成了一个不服从命运安排、怀有远大志向的上进少年陈胜的反抗意志和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敢于斗争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其中自强不息的品质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司马迁笔下的英雄形象唤起当代大学生对崇高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抵制琐碎的生活模式。司马迁的《史记》精神,是从修炼自我出发,到达一个坎坷的人生境遇。天地之间,众生之间,要直面艰难险阻,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身体力行,追求坚强有力的信念,大踏步践行人生。


邵乐,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教师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