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于2023年11月11日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隆重召开。我校教师与学生以文参会,其中,教师投稿14篇,学生投稿25篇。近期,对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史记论丛》第19集的主要观点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术交流栏目陆续编辑发布,供大家学习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把中国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使命。
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诸多承载着数千年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积淀的典籍被翻译成不同语言推广到全世界,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对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定位的读者群体不同,采用的翻译策略就不同。本文依据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通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华兹生关于《史记》翻译中采用翻译策略进行比较,阐述翻译目的对于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旨在为我国典籍翻译的策略选择提供建设性意义,进而推动典籍外译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张瑞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