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安全稳定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保障,文学与教育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把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坚持服务师生,强化校园治安和安全责任;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坚持教育先行,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学院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水平,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营造稳定、安全、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为做好学生夏季防暑降温安全教育,进一步关爱学生身心健康,文学与教育学院于2024年6月13日晚召开“夏季防暑降温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班会由各年级辅导员主持。
在防暑降温知识学习中,辅导员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预防中暑、如何处理轻微的中暑。同时建议学生不要因天气炎热过度吃冷饮,以免造成腹痛、腹泻等;建议学生饮用解渴的凉茶,少喝过多过甜的果汁饮料、碳酸饮料。不要因高温天气下河塘洗澡,做好防溺水。注意高温导致的一些其他次生灾害,继续做好防火、传染病防控等工作。学生们了解了“何为高温中暑”、“中暑典型症状”、“如何预防中暑”和“中暑后的处理”等相关知识,掌握了防暑降温的基本技能和防护措施。这种应对高温天气和防暑降温的科普知识宣传,有效地引导了学生采取适当方式避暑。
·何为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中暑典型症状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尚低于 38℃,则属于先兆中暑阶段。
轻度中暑:先兆中暑未能及时干预则会进展为轻度中暑阶段。此阶段体温会升高超过 38℃,皮肤感到灼热,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
重度中暑: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如何预防中暑
饮水:炎热天气时,首先要注意补水,夏天人体内失水比较多,不可以等到口渴时才去饮水,此外,体内某些微量元素也会随水蒸发而带走,要适当饮用盐水。重视盐分及矿物质的补充。酒精性饮料、高糖饮料,温度高的时候不适合喝。
食物:应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豆类等,还要多吃西红柿西瓜苦瓜等新鲜蔬果。避免喝太凉冰冻饮料而引起胃部痉挛。减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果蔬的摄入量。
穿衣:穿质地轻,透风,宽松浅色衣服。尽量选择棉、麻、丝等面料及时进行散热。
外出:出门在外要做好防晒工作,并且要有防暑降温药,如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等,出门要尽量避免中午前后的时间段,可戴宽檐帽和墨镜,也可借助遮阳伞。户外活动尽量选在阴凉的地方。
·中暑后的处理
1.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松开或脱掉衣服,用扇子或电风扇为其扇风,以利于患者呼吸和散热。
2.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放在患者的头部,并用湿冷的毛巾擦拭身体,如果有酒精的话也可以,帮助患者快速地散热。
3.如果患者意识还比较清醒,及时地服用解暑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等,再多喝一些淡盐水、绿豆汤、茶水,以补充体内水分。
4.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用大拇指按压人中,促使其苏醒,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赶紧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通过此次夏季防暑降温教育主题班会,有效增强了广大师生防暑意识,同时也大大提高师生防暑能力,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稿源:学院文化宣传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