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养工程】学生篇(76)支疆实录——用爱心和智慧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

发布者:文教学院发布时间:2024-12-19浏览次数:10

【编者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三结合五赋能”教育理念,通过引导和要求教师养德修为、身正为教的同时影响和熏染学生的道德养成。在学校统一安排下,特开展“四养工程”,构建具有文学与教育学院特色的“一引领,二合力,三课堂,四养成,五争先”的“一二三四五”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在新疆巩留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当地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许多挑战,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巩留,我接触到了一群对学习充满好奇但又缺乏动力的学生。我开始思考,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于是,我决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一系列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

我设计了一个“我的家乡”写作项目,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通过这个项目,我发现学生们开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讨论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语文的魅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我尝试引入了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视频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语文课堂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活跃。然而,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课堂上,我遇到了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我开始反思,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迷茫。这促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为了帮助这位学生,我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包括课外阅读、写作练习和一对一辅导。通过这些努力,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在巩留的实习经历中,我还学习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尝试将当地的民歌、民间故事和诗歌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明显增加。他们不仅学习到了语文知识,还加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融入到教学中。


实习过程中,我也有些许的小变化,用一封写给班级同学的信来表达:

嗨喽,七年级13班的小朋友

你们好!

老师想和你们讲,在经历了九月的学习以后,老师发现大家是一群特别可爱的人。你们会认真听我的号令,上课的时候偶尔会有人走神咯,但你们也会很快调整过来。你们说你们没有遇到过这么温柔善良有耐心的老师,你们说在过往的日子里,你们非常讨厌学习语文,但因为我们的相遇让你觉得语文好像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老师在这里想告诉大家,老师觉得很荣幸。老师在批改大家作业的时候发现了有的小朋友不太认真哦,不会写字的小朋友也有,拼音不会,不会发音的小朋友也不在少数。老师看到大家这个样子,说实话,老师心里有点疑问:老师到底能不能把大家带好。初次见面你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仿佛没有烦恼一般。我想你们应该会很活跃吧!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少不了你的→我的伊孜哈尔、木哈买提、帽列恩、阿依波力、阿依巴尔、马锋、赛菲叶、哈丽努尔、吴丽娜也、吾拉那依等等等等你们都很棒,在老师眼里,你们比我之前带过的小朋友都要活跃热闹---难管。很快,我们一起迎来了你们在云杉中学的第一场月考考试,本次考试你们的成绩不那么理想。拿到试卷的你们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春》背过了,写错了一个字都给我判错了没有分数?老师,你是不是对我们很失望呀?老师,我给你写个新的目标追求书吧?老师,我其实不会读拼音的。老师,我其实已经进步了的。老师,我们班没有一个及格分数……

面对大家突如其来大量问题的涌来,我感到一阵阵的心痛,小朋友们,老师从来都没有怪过大家,老师觉得大家努力过了就会有收获。本次我们的班级语文单科没有及格分数的人,没有关系呀,我们的平均分也没有很靠后呀,说明大家在一个水准线上,下次考试我们班就会出现一个个新生的'笋尖'了呀,你们只管好好努力,加油!老师相信大家。

你们的懂事和担心让我相信你们可以做到更好,你们会变得更好,成长的更好。加油吧,乘风而起的少年少女们。加油!继续前行,你们终将会变得更好。

从初见时对大家殷殷期望到后来十月份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

壹:变动的生活图景--学校组织八年级研学:野核桃沟风景区

在这个月里我们体验了去带八年级的学生去巩留的景区---核桃沟研学。研学计划进展得相对来讲还挺顺利的,我带领的班级是八年级2班,小孩儿们也很乖,班主任也挺好,对我们也是有些照顾的。2448节台阶和10多公里的路还有我们一起体验合作游戏。哇塞!真的很舒畅的一次出行体验,也很不一样的感受,一路上带着对大家的鼓励和大家的鼓励前行的步伐也很有力量。

贰:变动的课堂图景

前两天,接到一条钉钉的通知消息:我被换课换班了。突然的不舍感涌来,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决定,对于目前的我来讲,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有了更多的备考时间。但是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相处的57天里,还是有很多触动我的地方在的。果然,我将消息晚自习值周的时候传达给大家,大家一个劲的问我,我要走了吗?能不能再带他们几天到期中考完试再走,他们跟我讲自己一定会好好表现的,能不能不走。突然的不舍让我觉得不适应,我回应给他们,说我不是要走掉了,只是换班(在隔壁班)换课(不带语文了)。

叁:变动的情感状态

月初,突然的表白打的我措手不及。我的一个同事和我表白了,这让我觉得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应。在我的实习目标规划里,没有谈对象这一说,所以目前我是处于平静的心静期,未来的走向又会如何呢?我也不知道。

再到十一月份我的教学反思:

实习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会被学校当作正式教师去带两个班、三个班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除了要完成授课内容之外,还会被不同班级的不同学情所分心,不同班级的学习习惯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一份课件并不适用于不同的班级,这与同一班级中不同水平的同学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在我教的三个班这种班级差别尤为突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一种有效的平衡呢?教育要“因材施教”,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么我们的要求就不能“一竿子打平”,这是我们要秉持的主旨思想。

首先在学习目标上,对于不同水平的班级可以设定稍有程度差别的教学目标,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比如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层次差一点的班级目标可以确定为“理解”,层次好一点的班级确定为“掌握”等高一点要求,从了解、识记到理解、掌握,最终能够应用这个过程不同的班可以有不同的进度,等到复习整合时,逐步提高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可,这样就能学习目标真正贴近学生的学习水平。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对于不同水平的班级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层次稍好的班级,一些学习目标和任务,我们可以选择“小组合作”探究来达成,而对于层次稍差的班级,小组合作可能难以达成,那我们可以选择“师生共同达成”;在层次稍差的班级适合“小组合作达成”的任务,在层次稍好的班级可能没有“小组合作”的必要,或许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达成,我需要明白一点:我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要能够让同学们真正的思考。二是要选择适合探究的任务去探究。不管是选择“自主达成”、“小组合作达成”、“师生共同达成”,均可以引导、激励学生大胆展示、大胆互评,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我的教学“依法行政”这一课中,在层次稍好的班,课堂气氛活跃,喜欢思考探究,整节课采用一例到底的方式去探究一个社会热点—中国式过马路,从而探究这个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在层次中等的班也有探究,只是中途会出现很多乱插话,打乱节奏的人,于是可以在探究问题中播放了一个评论员的视频,正确引导方向,帮助理解讨论。在层次稍差的班,课堂不愿意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所以更多的是课本知识讲授,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带领学生去思考。

最后在课后作业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选择、设计不同层次、甚至不同数量的作业。布置相同数量的作业,对于层次好的学生,可能很快就完成了。而对于层次差一点的学生,可能会用很长的时间,甚至熬夜。而现在的作业量,往往是好学生都要很晚才能完成,那么层次差一点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有些题目难度过大,久而久之,学生失去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对于理科来说,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题目,对于文科来说,可以设置内容多少划分的练习,有精力的可以采取题海战术。而对于目前的我,由语文转成道法科目带课老师,我需要明确我的教学任务,目标急需了解清楚我们班的小朋友是如何程度和接受度的具体情况,和大家迅速的联络好感情,积极备战期中考试。

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组织了一次学生作品展示活动。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写作、绘画和手工艺品,这些作品都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广泛好评,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潜能、培养兴趣、传承文化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用爱心和智慧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素养的新一代。

撰稿人:汉语言文学B2104班 原千迪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