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关于张渭毅教授《古代汉语是研读医古文的基础——从本人学习经历与治学体会谈起》讲座学习体会

时间:2025-04-28浏览:11

4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音韵学专家张渭毅应邀来校,在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古代汉语是研读医古文的基础——从本人学习经历与治学体会谈起》的学术报告。有幸能够聆听这次讲座,这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双向奔赴的教学生涯

在一开始,张渭毅教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开始讲起,在整个讲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教授遇到了很多的好老师,为他的学习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张教授他在整个求学过程也是十分刻苦的,半卷《成语》和《新华字典》的经历都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做到的。张教授提及的良师,并非单向灌输知识,而是以“点燃者”的姿态提供契机。看似是机械训练,实则是通过经典积累培养语感,为后续音韵学考据打下根基。这说明教师的“奔赴”需具备方法论穿透力,将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所以,张教授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离不开求学生涯中遇到的各位老师,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育不是一场此消彼长的博弈,而是师生共同穿越知识旷野的壮游。

二、繁体字识读:跨越古籍研读的第一道门槛

在聆听这场报告中,如同上了一堂知识满满的古代汉语课。趣味生动而又收获满满,张老师以“玖球天後”书法作品为例,剖析“玖”与“九”、“后”与“後”的字源差异,强调掌握繁体字对研读古籍的必要性。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我深切体会到,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经史子集的书籍中大量使用繁体、异体字和通假字,若缺乏对汉字构造规律的认知(如形声、会意),便难以理解很多古典文献中的术语内涵。张教授更提到学习繁体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史记》,《史记》不仅是一本正史,它的遣词造句是符合文字规范的,同时繁体的变换是符合文意的,更有利于我们去掌握繁体字的使用,避免出现错误。在整个报告中,张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证这一观点。繁体字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长时间的积累和多听多看多记,来巩固知识和记忆,让繁体字如同简体字一样,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字记忆。张渭毅教授还以《简化字总表》为例,表明繁体和简体不仅仅知识繁简的转换问题,其中也蕴含着对于字音、字义、字形的理解。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读古书如与古人对话,须先通其文字,方能知其心胸。”

从张教授短短两个小时的报告中,无论是从音韵学的角度还是从如何教导学生学习繁体字的角度,已经收获良多。而从张渭毅教授他独特的求学经历中,也可以看出张教授的学术坚持。值得我们学习!!

撰稿人: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 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