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德者,本也。”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文学与教育学院党总支在师生群体中广泛开展“思政教育培优工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教师坚持“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在现有专业知识讲授中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领价值观;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919年暴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为了更好地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复兴力量,文学与教育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特此于2025年4月23日在“学生一站式社区”党员活动室开展“从五四运动讲青年一代的追梦故事”的主题活动,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
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曹翔做开篇讲话,他讲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并鼓励同学们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
汉语言文学B2208班郝宇乐发言谈到:五四精神历经风雨百年,始终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奋勇前进。榜样人物陈独秀,梁启超,李大钊,陈延年等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生逢盛世,肩负责任。近期,我了解到宝鸡文理学院学生刘渊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面对不断挣扎下沉的田先生,刘渊琦临危不乱,成功将人救上岸边,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经抢救,田先生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直到救护车辆赶来。他是刘渊琦,是00后,是大学生,更是一名优秀的预备党员。这便是新时代的新青年的担当和责任。我深刻明白作为新时代青年,尤其是一名预备党员和共青团员,要有担当,在危急时刻应当挺身而出。救助他人,将所学知识转化实践运用,也是我们新时代大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从五四运动到新青年一代,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五四精神的传承,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汉语国际教育B2203班的高敏钰讲到: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从5月4日开始,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们率先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这简短而有力的口号是青年一代对梦想的追求。她提到了国际教育的“架桥者”:90后青年教师刘洋,创立“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带领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他的课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助力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声音。还有云南的杨帆青年学者创办“澜湄青年国际交流营”,促进东南亚国家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她从前人的经历中看到了这些教育者用国际化视野搭建交流平台,让世界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从自己的本专业实习经验中明白国际教育者的庞大能量,并深以为然认为自己要用坚定的信念去传播中国文化。
作为学生党员他们深刻明白,在追梦的路上,会有荆棘坎坷,会有风雨挫折,但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不屈的意志。曹翔总结并希望广大学生党员要时刻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要跟随前辈的脚步,也要用奋斗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以青春之名,点燃梦想之火,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辉煌篇章!
稿源:学院党建思政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