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新语心悦㊹|文学与教育学院组织开展“大学生人际关系应对指南——探讨‘Z世代’大学生的社交心理”主题交流会

发布者:文教学院发布时间:2025-05-14浏览次数:10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学院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建设工作,切实推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精细化、纵深化,着力提升心理育人工作品质和实效,引导广大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养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营造良好的“助人—自助—互助”的人文关怀氛围,特开设“新语心悦”专栏。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普遍流行的社交方式,如“零糖社交”等轻社交现象背后的情感需求和原因,文学与教育学院于2025年5月13日在4J430开展了题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应对指南——探讨“Z世代”大学生的“社交心理”》的探讨交流会。会议由二级心理辅导站副站长张瑛主持,2024级各班学生心理委员参加。

会议伊始,张瑛以“你比划我来猜”开启热身环节。经过两组比拼,信息发出方和接收方的理解有一些偏差,使得同学们明白沟通看起来容易,实则不易。其次,通过学会倾听角色扮演游戏,同学们通过困扰的分享和回应,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也使得同学们体会到倾听的身体距离、语气语调、回应方式,均影响双方的关系进展。会议第三部分,张瑛向大家提问在宿舍、班级、恋爱交友等方面,大家遇到的困惑,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有的同学提到作为班委,很难处理平衡好班级同学与辅导员的关系,有些谈到经常面临宿舍人背后的“蛐蛐”。针对上述困惑,张瑛向大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途径,如“假合群不如真转身”等具体对策。同时,还指引同学们积极使用学校心理中心咨询平台,有任何人际关系困扰均可咨询联络。

最后,张瑛提出让大家谈谈对“轻社交”现象的看法和认识?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些同学表示,“轻表达”如微信状态的一个小表情的更新,是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有同学认为,网络“搭子”便捷安全无成本。

通过此次交流探讨,帮助同学们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同时我们了解到,青年群体开始渴求与社会外界暂时“脱钩”,期望以最简约的社交方式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辅导员应思考如何破除他们的“信息茧房”,引导学生走近现实,寻求线下真实的情感支撑,引领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交观。

                             稿源: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组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