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拓展工程】文学与教育学院学生创新项目团队赴新北市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时间:2025-09-06浏览:10

【编者按】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当下,文学与教育学院积极践行育人使命,创新开展“五个工程十五个一特色项目”推进学生养成工程走深走实,全方位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实践能力拓展工程”作为其中的核心板块,旨在让学生深入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筑牢根基。该工程精心打造“一学期一实习”“一年一调研”“一年一创业”等特色项目,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项目策划与实践中挖掘自身潜力,锻炼综合素养。

非遗陕味,数字飘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匠人的智慧。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市场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为了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美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索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道,2025年9月6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孙尧带领学生创新项目团队走进“陕北老杜家子洲馃馅店”,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调研之旅。


“刚出炉喽——趁热吃!”当我们走进店铺时,正忙着做馃馅的阿姨已掀开了烤炉,蒸腾的热气裹着甜香扑面而来。通过采访杜师傅,她为师生们讲起关于子洲馃馅的历史,子洲馃馅始于明代,起初用于祭祀祖先或供奉神灵,后成为日常美食,是陕北传统风味小吃,饱含地域文化与民俗情感。同时做法也很有讲究,首先选精面粉揉筋道面团其次制枣泥或豆沙馅接着面团包馅捏成半月形最后入烤箱,隔时间进行翻面烤制,最终的成品软香,是陕北传统的味道。


在调研过程中,师生们深深被子洲馃馅传承人的坚守和执着所感动。他们用双手与智慧,守护着这份陕北老味道,传承着地方饮食文化基因。正是有了他们,子洲果馅这一非遗才能延续发展。

同时,师生们也深刻认识到其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随着现代化推进,不少传统饮食技艺面临消亡,若不保护,这份美味遗产将消失,成为遗憾。

作为新时代青年,有责任参与传承。要学习传播子洲馃馅文化,让更多人懂其价值;支持其创新,让这一非遗在现代焕生机。让非遗成为生活方式,让文化自信薪火相传。

这场精彩的文化探寻,不仅是子洲馃馅现状的调查,更是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注脚。非遗保护需众人参与,当00后学子与这地道美味对话,当科技助力传统制作,他们看见:子洲馃馅的传承火种,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光芒。

陕北美食是黄土高原的味觉印记,从子洲馃馅到羊肉面,藏着地域智慧与民俗温情。它不仅是果腹之食,更是文化载体,让陕北精神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

撰稿人:纪雪莹

插图:胡佳乐

指导老师:孙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