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当下,文学与教育学院积极践行育人使命,创新开展“五个工程十五个一特色项目”推进学生养成工程走深走实,全方位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品德修养提升工程”作为关键一环,承载着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该工程精心打造“一周一善举”“一季一楷模”“一学期一实践”等特色项目,“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
为让镌刻在时间长河里的战争记忆永不褪色,让从硝烟中淬炼的民族精神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文学与教育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联合团学干部组织开展“镜头里的中国红”微视频系列活动,本期为第三期,由汉语言文学B2404班史倩同学讲解战争印记,用递进的旋律与震撼的画面,串联起从苦难到辉煌的百年征程,让观众在光影流转间读懂“铭记”与“前行”的深刻意义。
视频开篇,一个个厚重的战争名称与时间在屏幕上缓缓浮现——从淞沪会战的浴血坚守到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从台儿庄战役的惨烈悲壮到百团大战的雷霆反击,每一组文字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山河破碎却众志成城的历史闸门。紧接着,《致九三》的片段缓缓切入,将抗日战争中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娓娓道来。镜头下,战士们手握简陋武器却眼神如炬,还有硝烟散尽后留下的弹痕与废墟,都在无声诉说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悲壮与赤诚;而当音乐的节奏从沉郁转向激昂,镜头也完成了从历史到当下的震撼跨越。一边是抗战时期装备简陋、却凭着意志与信念冲锋的军队;一边是如今铁甲洪流、战机翱翔、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国防力量。从“小米加步枪”到“大国重器”的鲜明对比,从“被动抵御”到“主动守护”的姿态转变,每一帧画面都在诠释着“强军才有国安”的真理,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正是先辈们的牺牲与奋斗,为今日中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根基。
这部作品,以时间为轴、以画面为证、以音乐为魂,既是对战争岁月的深切回望,也是对祖国强大的深情礼赞。它让我们懂得,铭记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对比今昔不是为了炫耀成就,而是为了传承先辈的精神。在“镜头里的中国红”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一组对比,更是一份跨越代际的责任与希望——愿我们永远铭记来路,以先辈为灯,照亮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稿源:学院学生分会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