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修养提升工程】“镜头里的中国红”微视频系列活动(四)——光影复刻渭北烽火,镜头铭记起义丰碑

时间:2025-10-03浏览:10

【编者按】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当下,文学与教育学院积极践行育人使命,创新开展“五个工程十五个一特色项目”推进学生养成工程走深走实,全方位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品德修养提升工程”作为关键一环,承载着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该工程精心打造“一周一善举”“一季一楷模”“一学期一实践”等特色项目,“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

 

为让渭北高原上那段烽火燃烧的起义岁月不被时光尘封,让旬邑起义铸就的红色丰碑在新时代依然挺立、照亮青年心灵,文学与教育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联合团学干部组织开展“镜头里的中国红”微视频系列活动,本期为第四期,由汉语言文学B2315班杨梓萱同学讲解旬邑起义的历史故事,以深沉的叙事、震撼的画面,唤醒了那段镌刻着忠诚与信仰的红色记忆,让起义先辈们的精神火炬在光影中薪火相传。

视频开篇,镜头缓缓扫过渭北高原的苍茫沟壑,萧瑟的黄土坡、蜿蜒的山径,配上低沉的背景音乐,瞬间将观者带入1928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随着史料画面与情景再现的交织,旬邑起义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以许才升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秘密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在贫瘠的渭北大地上播撒革命火种;镜头下,起义将士们身着粗布衣衫、手握简陋武器,眼神却燃着不灭的信仰之光。从秘密串联时的谨慎坚毅,到武装起义时的奋勇冲锋,再到面对敌人反扑时的浴血抵抗,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初心。尤其是起义失败后,许才升等先烈面对敌人的酷刑与屠刀,始终昂首挺胸、坚贞不屈,那句“革命者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呐喊,透过屏幕直击人心,让观者深刻读懂“血色丰碑”四字背后,是用生命与忠诚铸就的精神脊梁。画面切换间,起义时的星星之火与如今旬邑大地上的红色热土交相辉映:当年起义的旧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孩子们在纪念碑前聆听革命故事,青年党员在起义遗址前重温入党誓词——昔日渭北高原上的烽火,早已化作今日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

这部作品,以镜头为笔、以历史为墨,将旬邑起义的故事从岁月深处打捞出来,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那段滚烫的岁月。它让我们懂得,“中国红”的底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就;民族复兴的征程,需要我们接过先辈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战场”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在“镜头里的中国红”中,旬邑起义的血色丰碑,永远是照亮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

稿源:学院学生分会宣传部